北方论丛

    《北方论丛》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繁荣学术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主要刊载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访问量:38820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构:一个元问题的审思

    孙宜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元问题,是一个包含着由价值层、基础层、方法论层和精神实质层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是其价值层,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需要和理论旨趣;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是基础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发前提和坚实根基;“两个结合”是方法论层,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和根本路径;守正创新是精神实质层,是贯穿价值层、基础层、方法论层的中介。四个层次次第安排、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协同发力,价值层属于核心层,方法论层属于中间层,基础层属于外围层,精神实质层属于本质层,四者协同构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和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遵循的元问题依据。

    2025年04期 No.312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文明进路与世界意义

    夏文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由西方开启的现代化向外传播过程中生成的,具有逻辑层面的后发性。从文明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和中华文明独有的文明特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独特的文明进路,即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了文明和而不同、立足于文明互学互鉴、致力于文明和谐共生、拒斥了文明中心主义。正因为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指引了人类文明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更加生机蓬勃,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04期 No.312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政治理论与公共治理

  •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基层民主实践:民主评议再探讨

    宋瑞芝;

    民主评议是民主生活和民主作风层面的重要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它不但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覆盖面极为广泛,为人们所熟悉,它在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在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为当时全中国的民主政治革命树立了榜样,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尤其是民主作风建设,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的民主传统。它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中国民主革命和民主建设历史的一个缩影。其历史发展和当代实践证明,它形式灵活,功能多重,是有效和有序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持续地发展和完善民主评议,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2025年04期 No.312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曹胜高;范平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顺应时代发展、关乎民族未来的关键任务,需要多层面共同发力。在内容方面,精准把握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人文精神,挖掘内涵并实现转化;在视角方面,借文明维度筛选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组织维度洞察其形成机制、依历史维度探寻多元根源、凭学术维度提供理论支撑;在路径方面,通过内容转化、融入生产生活、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拓展国际传播等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社会开花结果。只有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创造性转化,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2025年04期 No.312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中国学研究

  • 清华简(十三)新见专字疏证

    周翔;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十三)》是目前较新的战国楚文字材料,其文本用字中有一些值得探讨的新见专字,包括:美善之“灵”的专字,食物粗疏之“疏”的专字,往至、敦请之“就”的专字,屋墙之“序”的专字,排列次序之“旅”的专字,主观认为容易之“易”的专字。其中有些在传世文献中有历时同形之字,实则并无传承关系;有些则为楚文字既有专字之新见异体。

    2025年04期 No.312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左传》预言系统的叙事功能与思想变革

    徐佳超;

    《左传》中记录的政治家或思想家善于预言,他们通过相貌举止、历史史事、合“礼”与否、音乐歌谣、事态趋势、神鬼异象、龟卜易筮、梦境联想这八种依据预测祸福、成败、灾祥、治乱。这八种预言依据类型,或者说是八种预言模式,其间多交叉互补,一种预言既是梦的启示也需要占卜的解读,既是违礼的惩罚也是逻辑分析的结果,可以说八种预言模式共同构成了《左传》丰富的预言系统。就文本结构而言,这些预言的意义在于它将分年散见的事件联结成整体,起到伏脉千里的审美效果。不同类型的预言叠加使用,使得叙事具有不断丰富壮大的势能,并将事件导向最终的应验结果。进而叙述气脉贯通、叙事层次也更加丰满。就思想变革而言,《左传》的预言忠实地记录了社会转型中的哲学思想变迁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在对世族社会流露出深切同情的同时,亦冷静记录了世界新的变化。

    2025年04期 No.312 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法学理论与实践

  • 法治的概念辨析及发展模式比较

    曲广娣;

    法治和人治是主权和治权客观分离的必然产物,是治理方式的选择论域的问题,关乎的是主权者依据掌权者的个人意志还是依据法律来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治理的问题,需与这一层次之下的人的作用和法的作用问题相区分。法治概念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西方民主法治只是不同法治模式中的一种,不宜以其为衡量法治之有无和是非的标准。礼治与人治也非同一逻辑层面的问题,而是人治这一治理方式论域之下的治理方式实施手段层面的问题;德治则是治理方式论域之外的、为治理方式提供辅助作用的外部机制问题。

    2025年04期 No.312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文学理论与批评

  • “篇体光华”:《文心雕龙·风骨》儒释道圆照的美学理想

    杨隽;

    刘勰作为儒释道圆通的学者,其撰写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充分反映出依经立论、通贯子史、圆照文心的理论格局,《文心雕龙·风骨》最为充分地体现了儒释道圆照的理论考察视角。《风骨》镕铸“六经”之范,以凤鸣朝阳彰显“文明以健”的儒学文艺理想;《风骨》汲取《庄子·逍遥游》大鹏御风的精神力量,以“征鸟”举翼高飞之象凸显文章“风清骨峻”的飞举英姿,标志着“风骨”理论实现了对经学的思想突围,这是早期中国文学理论走向圆融通达的重要一步;而“篇体光华”既辉映着凤鸣岐山的朝阳,充溢着鹏鸟高翔的刚健超拔,也明显蕴蓄着佛学的圆满光明、光华照耀、纯一清净。《风骨》以儒释道浑融的理论精神圆照文章“风骨”,“篇体光华”即文章的圆满光明、澄澈清净,这是刘勰的美学理想。刘勰的“文明”视野是历史系统的,也是全面总览的,更是兼蓄涵养的,刘勰以蕴蓄兼容的文化格局、理论格局圆照“风骨”的美学天空。

    2025年04期 No.312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山水游记创始文本《封禅仪记》的生成及经典化

    焦丹荷;

    东汉马第伯随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所撰作的《封禅仪记》上承《禹贡》之笔法,下启后世山水游记之体式,被誉为千古游记之祖,标志着山水游记创始文本的生成,并成为游记文类的典范。此文的产生与封禅仪式及制度由神秘化向公开化、亲民化、松弛化发展有密切关系。正因汉光武帝务实的君主意志,东汉政治秩序和思想体系的重建,加之泰山的特殊性及此文的独特文风与艺术特色,促使其以政治为背景,从祭坛降到人间。《封禅仪记》的经典化历程围绕着盛典与山水两个符号展开。自生成以来,该文不断被历代文人接受、阐释,作为游记范本在史学、文学、地理学等领域被传承、选录、征引、研读,成为游记文本的源头与中国文学史及历史地理学的一面旗帜。

    2025年04期 No.312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六朝山水诗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背景

    魏逸暄;

    六朝时期,山水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题材正式确立。六朝山水诗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端,其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朝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实则深受其时社会思潮更替与融合的影响。具体而言,山水诗的出现与魏晋以来崇尚“自然”“适性”的玄学观念以及玄佛合流等思想因素密切相关。从“游仙”“隐逸”到“游山水”,山水诗经历过一定的萌芽阶段与孕育时期,早在魏晋时期的游仙诗、隐逸诗等诗歌题材中已见有山水因素的内容,而随着文士们生活轨迹的延伸、出行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对“游山玩水”这一行为的主动性与重视度亦在不断增强。谢灵运、鲍照等人的诗作中已表现出对山水的亲近与热爱,并逐渐有意识摆脱两晋玄风的影响,更深入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也反映出诗人审美意识的提升,山水之游进一步自觉。

    2025年04期 No.312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伦敦大学马礼逊藏《西游地球闻见略传》的文献价值

    刘冬颖;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马礼逊藏稀见本《西游地球闻见略传》,以游记形式详述19世纪初欧洲各国地理、政制、教育、风俗、宗教,并附世界地图。结合明清传教士地理著述风尚、马六甲出版地及其传教士著书托名习惯,考证确系罗伯特·马礼逊所著。该书记录了当时的地球认知,生动反映了19世纪西方社会及各国风俗,具有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探究其文献价值,将为文明互鉴视野下的国际中国学研究提供重要文献依据。

    2025年04期 No.312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七七事变后中国东北重工业经营主体转型因素研究——从“满铁”到“满业”

    秦玉霞;孙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伪满重工业经营主体进行了从“满铁”到“满业”的转型,体现了伪满经济从“国民经济时代”向“国防经济时代”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以关东军为代表的军部法西斯与以“满铁”为代表的日本资产阶级的博弈,“满业”接手重工业也是关东军在统制伪满事务方面话语权的体现。实则无论是作为国策会社的“满铁”,还是代表私人资本的“满业”,始终都未脱离日伪双方的操纵与控制,究极身份,依旧是充当了关东军“开发”东北重工业、掠夺工业资源的利器。

    2025年04期 No.31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下载本期数据